第六百二十一章-《抗战之浴血大兵》


    第(2/3)页

    “看来重庆也暗示我们要留一手,即便腊戍被占,我们就绕远一点,往北再走,经过八莫到密支.那,然后回国。”杜聿明心中沉思着,校长还是不愿意让我们硬拼。

    史迪威本来就被英缅军搅得头脑发昏,现在又接到蒋光头的这份来电,他的曼德勒会战计划被搅得一团糟,气得叫嚷着要马上回国,向罗斯福总统控诉,辞职不干了。

    罗卓英无奈,来了个折中,建议将蒋光头的保卫腊戍与曼德勒会战两者结合起来,具体部署为:

    戴安澜第200师从东线东枝北上,赶在日军前面,保卫腊戍;第5军战车团、山炮团、新22师、第96师以及在西线的孙立人新38师全部退到曼德勒前沿,集中兵力保卫曼德勒!

    其实这样的布置仍然很危险,因为远征军的兵力基本集中在西线,而曼德勒东面到腊戍一线,目前只有第66军新28师驻防。如果日军集中力量攻打腊戍,即使戴安澜的第200师及时赶到,也不一定能抵抗得住……

    林蔚、杜聿明很清楚,这样的决定是再也不可能更改了。

    随即,林蔚又接到蒋光头的电报:曼德勒会战让史迪威、罗卓英负责,参谋团赶往腊戍,负责调集第66军新28、新29师,确保腊戍。万一腊戍守不住,参谋团安排部队撤防至中缅边境的穆塞与畹町。

    史迪威想保卫西线的曼德勒,委员长既没有明确支持,也没有明确反对,却又说要防御东线中缅边境的腊戍,现在华夏远征军实际上已经分成两线作战,兵力不集中,没有任何优势。

    在告别了罗卓英和杜聿明后,林蔚感伤地出发了。

    日军此刻也在紧密地部署着。

    第15军团司令官饭田祥二郎已经探知:支.那军队在曼德勒沿腊戍一线兵力薄弱,只有一个师驻防(张轸第66军的新28师)。而且英缅军不断后撤,与支.那军队根本不能配合,加上支.那军队频频调动,已经筋疲力尽……

    缅甸战事的结束即将实现,饭田按捺不住满心的喜悦,下令:东线第56师团全速前进,不顾支.那军队的背后追击,尽快占领腊戍,切断支.那军队的退路,不让支.那人退回云南;中路第55师团和第18师团赶往曼德勒,与西线的第33师团,两翼包围支.那军队和正在撤退的英缅军,在伊洛瓦底江将其一举全歼。

    饭田一再强调:不与支.那军队争夺一城一地,不与小股部队纠缠,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果断地完成包抄的艰巨任务。

    几乎是不约而同,双方为了各自的目标,频繁调动部队。每条大路上不是华夏军队就是日本军队,有时候双方间隔距离很近,但为了赶路,也不发生战斗,仿佛达成了默契。

    日军第56师团师团长渡边正夫全力向腊戍突进,10辆坦克装甲车威风凛凛在前开路,尾随其后的400多辆载着日军的大卡车,以日行上百公里的速度直往腊戍方向疾进。

    占领东枝仅仅一天,新的命令又来了,戴安澜来不及休整,只得率领第200师尾追北进的日军,想跟第56师团抢时间,防御腊戍。

    4月25日,渡边正夫的部队赶到腊戍附近,完成了对腊戍的钳行合围。

    腊戍危急,参谋团团长林蔚对杜聿明以兄弟的口气发来商请电:“腊戍之安危,系于吾兄一身,望不顾一切星夜向敌攻击”。

    杜聿明原本就不同意史迪威的“保卫曼德勒”计划,立即按参谋团的指示准备调集部队,这时罗卓英连续三道电令也来到杜聿明的军部。

    三道金牌,只是一个命令:除戴安澜第200师追击北进,军部与军直属部队即向西线曼德勒方向集结。这么强硬的命令谁敢违抗?连参谋团都改了口气,让杜聿明遵远征军司令部之令行动,杜只得率部向曼德勒方向前进。

    其实这也是史迪威的一场豪赌,他以为远征军强大的中线攻势会减弱日军对东线腊戍的进攻,但他太低估了日本人的实力。

    由于华夏当局严密封锁了缅甸战败的消息,因此国内民众仍然被蒙在鼓里,报纸天天都在报道记者发自前线的“胜利”消息。

    只有一份《云南日报》在不显眼的位置上,刊登了一则记者发自畹町的快讯。寥寥数字,称“我军与敌在腊戍激战”。对国内多数既无军事常识又无地理知识的人来说,这则快讯很容易被忽略,只有少数头脑冷静的有识之士才会蓦然觉察形势不妙:既然缅战连连告捷,为什么远征军却在家门口与敌人发生激战呢?

    等到腊戍失守,华夏境内一片恐慌,滇缅公路陷入空前的混乱之中。成团成营从前线溃退下来的败兵,紧急疏散的ZF机关和老百姓,扶老携幼的缅甸华侨和难民,组成了一支规模空前的逃难大军。无数汽车、牛车、马车和手推车充塞道路,人流与车流混杂,一齐浩浩荡荡向内地转移。不久,滇缅公路沿线又开始销毁来不及运走的美援物资,一时间火光冲天,远远近近的爆炸声不绝于耳。

    没想到日军进军速度飞快,5月上旬,便有快速部队3000人越过国境,以10辆坦克攻陷畹町,接着再占遮放、芒市、龙陵县城。惊慌失措的第6军军长甘丽初眼看敌人将至,竟然下令炸毁一连坦克堵塞公路,以期迟滞敌人的行动。结果日军只花了两小时就清除路障继续前进。

    滇缅公路地形极为险要,易守难攻。然而华夏境内却出人意料的混乱和空虚,这使日本人大大松了一口气。畹町沿线本来有远征军总预备队张轸的第66军两个师,却被这支3000人的日军队伍在4天之内一连撵了300公里,这个战绩可以算得上华夏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

    日军进攻速度之快,推进之顺利,不仅出乎华夏人的意料,甚至大大超过日本人的估计,当日本人的车队开进芒市街上时,站在街心的交通警察还在一个劲地打手势,只是后来突然发现不对头,这才逃得无影无踪。

    胜利鼓舞了势如破竹的日本人。信心百倍的饭田祥二郎决心再接再厉,创造一个把日本坦克开到华夏境内“任何可能到达之地区”的奇迹。他确信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他的进军,横亘在他面前的壁障只有一个,那就是举世闻名的怒江天堑。

    连接怒江两岸的唯一大桥叫做惠通桥,始建于明朝末年,初为铁链索桥,位于滇缅公路(华夏段)600公里处。民.国二十五年,新加坡华侨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资,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吊桥全长205米,跨径190米,由17根巨型德国钢缆飞架而成,最大负重7吨。

    1942年5月,缅甸前线风声日紧。从西岸涌来的败兵和难民队伍骤增,人们带来的全是坏消息,大桥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远征军工兵总指挥马崇六从畹町撤往昆明,途经惠通百度搜|索“六夜言情”看最新章节桥,给大桥留下一个排。他授权排长刘汉接管大桥,一旦情况紧急立即炸桥。

    接着几天形势更趋紧张,西岸的盘山公路上,等待过桥的车流和人流一眼望不到头。直到一个坏消息传来:日本人的坦克已经开进了芒市。

    整整一晚上,刘汉没有睡觉,芒市距离惠通桥不到100公里,日本人只需半天功夫就能把坦克开到江边来。

    好在惠通桥是天险,俗话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刘汉命令战士提前在桥上装好**,把守桥头,严防日本便衣混过桥来。采取完措施,心头才稍稍觉得稳当。但是,他还是不放心,于是带着几个士兵亲自到桥头检查过桥行人。

    下午二时,一架涂日本旗的飞机反复掠过惠通桥,这只是一架侦察机,既未扫射,亦未投弹。四时,又有三架侦察机掠过。受惊的人群只想快快过桥,拥来挤去,吊桥被压得剧烈摇晃,竟有好几个人被晃下江里去。好不容易恢复了过桥秩序,时间已经临近那个危机四伏的黄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