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再加上粮商们制造的紧张氛围,粮食价格如脱缰野马般飙升。 别觉得这些百姓们愚昧,即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还有大把人被资本家忽悠的抢盐抢大米。 粮价上涨,对岭南的安稳不利。 纵使这些郡县对他这个岭南之主态度模糊,但杨斐毕竟是名义上的楚王,代表着岭南的至高权力。 粮价危害到百姓,他无论如何都要管。 “形势很严峻。” 薛明见到这两位脸色的凝重,开口道。 “走,去内屋。” 这里还有一众新上任的年轻官员在处理公务,他们当即移步内屋,进行紧急商议。 三人来到内屋,杨斐看向萧景:“先生可有解决之策?” 萧景微微摇头,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此事涉及岭南众多郡县,臣也一时之间想不出太好的方法。” 薛明似乎看出了问题的关键,他插话道:“除非有足够多的粮食。” 杨斐点头表示赞同。 这句话杨斐再清楚不过,在古代,粮食就是人们生活的根本,有足够多的粮食,基本上什么事情都好办。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足够的粮食。 绝大部分粮食掌握在粮商手中。 如今,岭南地区除了南海郡有杨斐坐镇,每户人家分发了五石粮食,不用担心粮食涨价的问题,周边大部分郡县的百姓们都已陷入恐慌,纷纷加入抢购粮食的浪潮中。 没有粮食很恐怖,在饥饿的驱使下,百姓们无所不用其极,会有人选择啃树根树皮、吃观音土来充饥。 更有甚者,会易子而食。 此刻,三人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心情无比沉重。 杨斐紧闭双眼,努力清空脑海中的纷乱思绪。他知道,必须追根溯源,从问题的源头出发,逐步分析始末。 在漫长的思考过后,他忽然明悟,猛地拍掌自鸣,脸上露出惊喜之色:“错了,我们方向错了!” 薛明与萧景被他的反应所吸引,纷纷投来疑惑的目光。 杨斐哈哈大笑,解释道:“我们思考的方向错了。” 清了清嗓子,杨斐接着说道:“实际上,岭南的粮食储备一直是相对充足的,与过去没有变化,之所以粮价会涨,全都是因为粮商制造的假象以及百姓自身制造的抢购恐慌。” “十万灾民的确到了岭南,可这十万灾民,南海郡本就有能力妥善安置,并且我们已经在这么做了,根本无需从其他郡县调粮。” “商人们擅长利用信息不对称来牟利。”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