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一朝天子一朝臣 037 巧取总坛-《一代权臣》


    第(2/3)页

    饶是郑鑫对仪之隐隐有三分成见,却不得不佩服他的锦囊妙计,亲自帮这位义弟拔下背后“插”着的箭矢,拍着肩膀说道:“全赖仪之足智多谋,大哥自然不会忘计了这份功劳!”

    秋仪之听了也是极为高兴,不忘谦虚两句:“我兄弟,都是为国尽忠,为父尽孝,还计较什么功劳?”

    这话却触到了郑鑫的心事,不愿再接话,反倒:“如今毓璜顶上邪教教众已群龙无首,我等派兵从暗道杀上山去,里应外合,大事可定!”

    秋仪之听了却说:“还望大哥能够网开一面,特别是那个叫虞枚的,千万要放虎归山。这天尊教主目下还逍遥法外,我们查获其身份,恐怕就在此人身上。”

    “哦?”郑鑫以为仪之又有了什么计策,赶忙问道,“此计到底如何应验?愚兄倒要请教。”

    秋仪之听大哥问得极为谦虚客气,反倒不好意思起来,挠挠头皮道:“这计策小弟尚未想出,只觉得留支伏笔在邪教之中,他日定有用处。”说罢,咧嘴一笑,又说,“反正这虞枚又不是什么聪明人,让他逃走,也不过是放猫归山,还怕他咬人吗?”

    郑鑫确实揣度不出自己这位诡计多端的义弟,是否真如他所说的那样尚无定策,只觉得他实在是狡猾莫测,再追问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答案,只好答应道:“仪之的计策,我今日总算是服了。愚兄自会同你二哥商议,不教你这计策落空。”说罢,两人并肩而行,回军营去了。

    这郑鑫今年二十五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按照大汉例律,藩王之子可于二十成年之后被立为世子,以备继承王位。可他自弱冠之后等待了足足五年,却依旧没有丝毫被册封为世子的迹象,就连朝廷加封的爵位也没有半个。反观自己两位叔叔郑华、郑贵的几个成年儿子,自己虽然无论才干、政绩、名声都远胜于这几位表兄弟,但在晋封爵位上却已是远远落后了。又想着三弟郑淼今年已有十八岁,难免不会怀疑自己的父亲已做好了废长立幼的准备,一俟郑淼成年,就上表请求朝廷册封其为世子。这番心思——他从未表露过,就连对关系极好的二弟郑森也未曾透露过半个字——却始终像一块压在胸口的大石头一般,让自己时时刻刻不能释怀。

    因此,郑鑫深夜之中,常常辗转反侧,自诩自己无论政务军事从未有什么过错,弓马武艺、文采辞赋虽然比不上自己英明神武的父亲,却也不逊色于几位兄弟,论起成熟老练又远胜他们。如今正是治乱相交之世,局势危机四伏,除了自己,又有谁能将大名鼎鼎的幽燕王的事业发扬光大呢?

    谁知父亲又莫名其妙认了个秋仪之做自己的螟蛉之子。原以为不过是父亲随便养育在身边当个侍候笔墨的亲信,没想到他竟这般足智多谋,又自小同郑淼亲如兄弟,若自己在同郑淼争夺世子之位之时,出上一两条毒计,那麻烦可就大了。偏偏这秋仪之极受父王溺爱,是既拉拢不得,又得罪不得,自己又放不下大哥的架子去讨好,真真有种如鲠在喉之感。

    翌日一早,幽燕大军即对毓璜顶天尊教总坛发动进攻。仪之假扮的“徐甲”既已被官军射死,自然不好再抛头露面,只能在自己的营帐之中静候佳音。

    刚过午时,战报既已传来——自昨夜天尊教骨干被擒之后,一夜之间就在暗道洞口陆陆续续抓获邪教教徒近两百人。次日一早,郑鑫就安排精兵三百余人,由昨日跟着仪之下山的两名亲兵带路,从隧道进入抄袭毓璜顶,一路上不断遇到企图从暗道逃跑的天尊教徒,及至毓璜顶已经斩杀了百余人。这暗道又黑又长,首尾不能相顾,幽燕精兵自暗道杀入总坛之时,天尊教徒竟一无所知,又无人负责组织抵抗,虽然战斗意志尚强,却各自为战,不到半个时辰就被杀得大败。幽燕士兵趁此机会打开城门,大军一拥而上,终于将围困了有近二十天的毓璜顶天尊教总坛攻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