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但仍然露出了田地中,正在茁壮成长的嫩绿冬小麦苗叶。 是的,没有看错,这些农田里都种植了冬小麦,并没有因为匪患而荒废了农田。 一片阡陌连横的农田中央,还开辟了蜿蜒向北的灌水渠。 种小麦虽然比种粟能增产,但是需要浇灌更多的水,必须开通灌溉水渠,基础设施更需要进一步到位。 如果说西晋此时小麦的种植面积只有一分的话,那到南北朝时就慢慢变成了二、三分,再到唐代变成了四、五分,直至唐末五代十国已经变成了七、八分。 因为小麦的亩产比粟高,老百姓才要狂热地种植小麦。 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可以多收获一季粮食。 隋唐时期,两年三熟制在北方旱作农业生产中已经颇为成熟,这个种植传统是自南北朝演变而来的。 魏晋传统的一年一熟,两年内只可收两茬粟。 到了隋唐时期已经两年三熟,第一年春播种粟,秋收后种小麦。 等来年五月收麦子,收完后种一季杂粮,下雪前收获。 两年时间内,可收一茬粟、一茬小麦、一茬杂粮(主要是豆子),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产量也大大提升。 这种种植模式的改进,导至官府整改了收税制度,出现了夏税、秋税,一年两税。 夏税征收丝、绵、麦子及现金(一户250文),秋税收稻、粟、豆类和干草(一般是10束)。 从收税对象就可以一窥农业生产模式。 小麦种植面积增加后,围绕它的种植、加工、烹饪技术自会慢慢出现,并且人们会不断地尝试改进和完善。 就此时而言,贵族庄园里以小麦为原料的加工食物已经多得很,加工技术倍儿门清,只不过藏着掖着,作为私家,宝贝得什么似的,不向外传播出去而已。 开花馒头这种东西,不能永远只存在于士族庄园里。 贼匪义军当家作主之后,居然把这些肥田都一一尽量妥善利用了起来,在其中——种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