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中午时分,土房屋顶上已经有炊烟自一个个铁皮烟囱内钻出,混着牛粪燃烧的草木灰气,又很快被席卷而至的西风揉碎。 街道上偶尔有那么一两间沿街开设的牧民商店。 除过基本的日用品外,也卖些民族服饰、牛羊肉、酥油糌粑、虫草之类的藏族本地特色产品。 但看上去却门可罗雀,鲜少有人问津。 整个小镇面积不大。 说是镇子。 其实就是个不大的乡村。 这是国家级贫困乡,在这个年份里依旧有着300多户贫困户。 镇子上的公共设施建筑,仅有一所中心寄宿制学校,一所卫生院,移动网络信号也仅仅能覆盖镇政府的驻地。 林然等人拿着手机找了好半天信号,终于成功联系上了孙义。 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具体的道路指引。 没多久。 三辆吉普越野车沿着贯穿小镇的214国道向着镇子边缘驶去。 当车轮碾过了国道最后的一段碎石坡。 一座蓝白相间的建筑群突兀地矗立在视野尽头的荒原空地上。 那就是孙义在电话里说起他这几个月支教工作的地点—— 当卡村寄宿小学。 …… 林然等人从几辆吉普车上打开车门走下。 原野上的冷风裹着沙粒几乎要灌进衣领,让大家伙都忍不住缩了缩脖子。 而抬头望去。 入眼的是一栋蓝白色的三层石砖教学楼,旁边连着一小栋的学生寄宿宿舍和食堂。 教学楼的水泥墙面刷着新漆,但墙角依然能看出被风蚀出的斑驳痕迹,窗户玻璃都碎了几块还没换新,用塑料布潦草地钉着就算是修补,在风中鼓动如同喘息的肺。 宿舍楼外的晾衣绳上挂着大小不一的衣裤,如同一串褪色的万国旗帜,随风摇动。 门前的空地就是操场。 一群半大不大的藏民孩子们正追逐着一只漏气的足球,奋力奔跑拼抢时扬起的尘土如同黄云。 有个小男孩不留神摔倒在沙地上,却也不哭闹,拍拍屁股就站起来,露出一口白牙咧嘴一笑,又加入到战斗当中。 身为学校负责老师的孙义刚刚就在给孩子们当比赛裁判。 不断挥舞着手、比划动作。 看那笨拙的模样,明显也不懂球。 更多心思都放在让孩子们小心别受伤上了。 听到学校外面传来的吉普引擎声。 转头看过来见到下了车的林然等人,才面露喜色快步迎了上来: “来了?” …… 上次见面还是小半年前。 和在灵泉山分别时相比,如今的孙义变化很大。 黑了,瘦了,脸庞被西北的风沙吹得发红,皮肤都变得有些粗粝,踩着皮靴、身上穿着的本地藏袍袖口崩开了线绽出白色的棉絮,活脱脱一个本地藏区牧民的模样。 只有那精神头依旧很好,那双眼睛里依旧明亮、带着书卷文雅的笑意。 林然笑着迎上前,伸手: “哟,柯……” 一句柯南差点儿说漏嘴。 及时改口,笑着拍了拍对方肩膀: “好久不见。” 其他小伙伴们也纷纷上前,开心笑着和孙义招呼问好,玩笑打趣对方如今这一副完全融入本地的藏民模样。 闲聊交谈间。 不知何时一群刚刚还在踢球的藏民孩子们已经从学校里钻了出来,就站在孙义身后不远处,睁着一双双乌溜溜的明亮眼睛,好奇而怯怯地打量着这群到访的陌生人们。 见到众人目光越过自己落在身后的孩子们身上。 孙义笑着开口介绍: “都是本地附近的孩子。” “有镇子上的,还有附近几个村子乡里的。” 说话间他转过头,用熟练的藏语对着孩子们说了几句。 然后就见到孩子们整齐划一开口,用那带着童稚的声音喊: “扎西德勒!” 这是藏语中的问候,意为吉祥与欢迎。 声音响亮,震得人耳膜都嗡嗡作响,却能够感受到那份真挚的善意和热情。 女生们眉开眼笑,迫不及待迎了上去,走进孩子们当中拉着手嘘寒问暖逗弄。 藏区这边的教育按理说该是汉、藏双语同修。 但本地的藏民孩子们一多半还不太会普通话,所以语言上有些不通,众人更多只能靠着手脚比划和孩子们进行交流。 这种时候就到了丁寒的主场。 火影丁稳定发挥。 对着一群藏民孩子们飞快比划手语嗖嗖如同结印,看得人都眼花缭乱。 不管人家看没看明白。 反正帅得一塌糊涂。 一个个不一定看过火影漫画,却依旧对面前大哥哥的帅气结印操作看得眼睛发亮、肃然起敬,一片啪啪啪的热烈掌声当场送上。 ——荣耀的火影再次降临他全新的土地! 不远处的江渔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笑,顺手拿起相机按动快门,咔嚓一声就将这一幕画面收入取景框里。 其他众人没有丁寒的这手本事。 但依旧各显神通。 沐糖转头朝着自家男友看去。 李壮已经毫不含糊地从随身书包里拿出了一大袋的枣糕小零食跟女友一块儿给孩子们分发过去。 枣糕开道。 依旧无往不利! 安澜、袁婷婷都拿出了来之前特意在西宁城区书店里买的童话故事书,给孩子们分享,同样也被一群欢喜的孩子们叽叽喳喳围绕。 还有些年纪大点儿的藏民孩子们对开来的几部吉普越野车感兴趣的,围着车子滴溜溜转,满脸艳羡惊叹。 柳箐箐豪气一挥手: “上去坐坐!” “姐姐带你们兜兜风!” 遇到孩子们当乘客,柳大车神刚把车开动起来的时候还难得小心翼翼。 结果孩子们反倒嚷嚷着似乎对慢悠悠的车速不满意了。 最后柳大车神真就展现了一手帅气车技。 换其他小伙伴早就被甩得七荤八素。 偏偏这群藏民孩子们就吃这套,丝毫不觉害怕反而坐在后排兴奋得哇哇乱叫,下了车还一个劲儿热烈鼓掌。 直接让柳大车神的虚荣心得到爆棚满足,当众和小伙伴们宣布: “我靠我想留在这儿一辈子!!” …… 一番见面过后。 在孩子们的簇拥下,孙义带着众人到学校里做了一番参观。 过去几个月,教学楼和宿舍都得到了一番基础的翻新,要感谢来自某人开心网的援助和支持。 虽然还有些破旧没来得及整修,但后续的援建已经在路上,刚好赶上暑假,等到其他大多数孩子们回来上学,学校就能彻底焕然一新。 简单参观过学校。 众人又跟着孙义和孩子们徒步去到了距离学校两公里外的一片地方,参观这几个月的防风治沙种树成果。 下拉秀镇沿着214国道尽头这边就是一片沙丘。 也是此地防风固沙治理的首要区域。 根据孙义的介绍,在这里种树固沙,一方面是抵御风沙进入村镇,另一方面是防止流动沙丘掩埋了公路堵塞交通。 而树苗的种植也有讲究。 面对流动沙丘不能胡乱种下树种,得先铺设麦草方格沙障,然后在一个个方格内栽种树苗。 以梭梭、沙拐枣为主灌,樟子松、青杨为辅乔,搭配草种快速固沙。 “青海的5到9月是雨季。” “趁着这段时间利用种苗,利用降水就能促活。” “最近暑假,学校孩子们也天天跟着我一块儿来帮忙干活。” “进度成果还不错的。” 孙义笑着跟身旁的林然介绍解释。 语气中带着骄傲。 其他小伙伴这会儿已经在藏民孩子们的热情带领下亲自上去参观了。 林然站在孙义身旁,目光朝着不远处那片沙丘望去。 一个个麦草方格如同阵列、将一片片的黄土沙丘牢牢束缚,已经可以看到逐渐浓密繁盛的梭梭树与樟子松在沙丘间树立成林,虽然少了些南方的绿意,显得灰蒙蒙的。 却依旧能够真切感受到那份蓬勃的希望与生机。 此前,只是从公司员工下属的报表里看到过相关的数据汇报。 如今亲眼得见。 却完全是另一种不同的感觉和震撼。 林然转头看向孙义: “辛苦。” 孙义笑起来,拍了拍胸口: “总不能白拿你的工资。” 林然翻了翻眼皮: “说得我跟个黑心资本家似的……” 孙义不假思索: “多送两批物资过来,你再黑心我都亲自给你洗成白的!” 林然立刻点头: “成交。” 然后相互再对视一眼,默契而笑。 从去年三月在灵泉山希望小学第一次见面到现在。 两人相识的时间其实不久,见面次数更是不过三次。 其实本算不上多么熟悉或者有多么深厚的交情。 但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志同道合,哪怕只是见过寥寥几面,便足够成为并肩作战的知己。 …… 这边林然和孙义两人闲聊的工夫。 其他众人在前面不远处在孩子们的带领介绍下、亲眼参观过了防风治沙的种树成果,现在也心满意足回来了。 刚走回来见到孙义就忍不住一顿赞叹感慨。 能在这样的地方,短短几个月里做出这样的成果。 的确值得赞叹钦佩。 孙义却摆手: “不够的。” “等到雨季过去,风沙就起来了。” “所以这个暑假还得抓紧再把麦草方格多铺一些出去。” 暑假里学校一些支教老师都回老家了。 本来还有两位年轻刚毕业的女老师刚刚入职,但最近几天去了西树市区采购还没回来。 虽然有这些孩子们帮忙。 但人手总是缺的。 而听得孙义这番话语。 一众小伙伴们对视一眼,毫不犹豫拍胸脯,豪迈放话: “没事儿!” “我们来帮忙!” …… 来趟青海。 原本是旅游观光。 没想到居然变成了在这儿干活打工。 对于乱杀小团体的众人来说却也不在意,为公益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在祖国大西北的这片广袤土地上迎着风沙以人力对抗天地,也是生命中一份难得的体验和经历。 都是老熟人老朋友了。 孙义可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客气。 于是接下来的几天。 众人就在孙义带领下,跟着学校的藏民孩子们一块儿,每天一早起来就带上树种树苗和工具。 沿着214国道,在两侧的活动沙丘地带风风火火开工,铺设麦草方格,将一枚枚树种和一株株树苗小心种下。 一开始干活时还有些生涩和不熟练。 不留神的工夫就踩进沙坑弄得满鞋满脚都是沙子。 还有倒霉点儿的直接一个跟头栽下沙丘摔得四仰八叉,引得其他人和孩子们一片哈哈大笑。 当笑声回荡在这片西北辽阔的土地上。 却也平添了几分欢快乐趣。 往后。 众人也逐渐熟悉适应了这份活计,干起来也愈发娴熟。 忙碌之余。 偶尔闲暇时,众人也会再次开上吉普越野,在孙义这半个导游的带领下在下拉秀镇附近游览观光。 去过了勒巴沟。 第(2/3)页